这里是log

82岁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张和武口述病患日记

  • 来源:长江日报
  • 刘晨玮
  • 话题 查房、讨论
  • 分享

82岁的呼吸科专家张和武与同事交流患者X光片。

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很多症状都有相关性,要从中找原因……”在市肺科医院结核一病区,医生护士们围在82岁的病区督导主任张和武身边,听着他在查房结束后提出的建议。

感染新冠后一度发展为重症患者,重返岗位才两天,曾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的张和武把行程排得满满当当。早上8时开始,查房、讨论、多学科会诊,还要在间隙时间完成专业学习。在同事们心里,张老不过是重新回归到患病前的状态。这次经历,也让他成为武汉市感染新冠肺炎后返岗的最年长医务工作者。

为了节约医疗资源,他选择不住进ICU病房

自1958年来到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武汉市肺科医院)工作,张和武的多数时间都在这里度过。退休后,他以返聘专家的身份继续工作,一周两次的专家门诊雷打不动,其他时间也被工作占满,每周仅休息一天。

新冠疫情暴发后,张和武和全院医护人员并肩在战疫一线工作,参与院内的查房、会诊、院外专家会诊等工作。1月20日,他感觉身体不适,却并未在意,在医院领导数度催促下,才接受了检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住院不久,体内炎症反应过于强烈,张和武被卷入救治专家们口中的“炎症风暴”。一度病情危重,长期卧床,被予以高流量吸氧治疗,靠护士一勺勺喂饭才能勉强进食。用他的学生、病区主任朱琦的话来说,“达到要上呼吸机和住进ICU病房的指征”。

让同事们意外的是,张和武告诉大家:“不要给我上呼吸机,也不进ICU。”朱琦与老师相识近30年,她知道,张老考虑到彼时医疗资源的紧张,希望能让给其他患者。

张和武反复叮嘱同事:“如果病情继续恶化,就不要救我了,去救那些比我年轻的病人。” 病情最严重时,张老对前去探望的同事们留下遗言,挂念着的只有医院的未来、后辈的发展。张和武向记者解释:“我对生死问题看得比较淡,该走就走。”

朱琦得知老师病重的消息后,把情绪和眼泪藏起来,在病床前为他打气:“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都等着你回来。”

不白病一场,留下一本100多天的病患日记

工作62年来,张和武手写的患者笔记已逾百本,疫情为他留下了一本特殊的笔记。

直到3月初,张和武才能开口说话,住院的第39天,也就是3月4日起,他请同事帮忙记录下口述日记,主要内容正是治疗经过。作为呼吸科专家,他希望“不白病一场”,将病程发展、治愈和康复过程记录下来,身体好转后,他便坚持写到6月29日。

病情一有好转,张和武还请同事将专业书籍送进病房,开始研究学习,又叮嘱儿孙整理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微信发给他,他看后再与同事们讨论救治方案。

“他对工作的热情,完全克服了身体条件的限制。”朱琦告诉记者,有些治疗方法,老师会提出先在自己身上尝试。

4月下旬,张和武的核酸结果转阴,转入隔离病区,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我是病人,一定要服从医生积极治疗”,有余力时,张老还会主动加练。通过专业学习,他发现记忆力开始逐步提升,对重返工作岗位更有信心。

“他的治愈可以说是个奇迹,救治和康复都非常成功。”朱琦说,为了尽快返岗,张老一直非常积极,他曾提及,国家尽全力救治包括他在内的所有患者,“如果活过来了,一定要好好工作回报党和国家”。

坚持锻炼,想成为武汉年纪最大的一线医生

住院期间,张和武以患者的视角,看着同事们在一线的无畏付出,十分感动。他也体会到作为患者的心境,决心在重返岗位后更加体谅患者。科室医护告诉记者,虽然张老平日省吃俭用,但常常为困难患者减免费用,还会给患者捐款。使用听诊器时,他有个习惯:捂热后再放在病人身上。

生病前,张和武每天慢跑5公里,还要完成单杠训练,同事们知道,他坚持锻炼,是为了完成心中的目标:工作到最后一刻。

新中国成立后,张和武才有了读书的机会,走上从医路,又成长为中国防痨界的知名专家,几十年来,张和武过着家和医院间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把毕生都献给了事业。

2003年退休后,他一直活跃在医疗岗位上。即便获得了业内最高职业奖项中国医师奖,张和武仍然将“每日三省吾身”的座右铭挂在嘴边,时时提醒科室同事“多看书,多思考”。

如今,张和武的体力恢复到一天可完成30个深蹲动作,还能散步、爬楼梯。从患者回归到医生,张老告诉记者,自己会继续追梦,争取成为武汉年纪最大的一线医生,“只有多看病才能提升水平,我还在成长”。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王敏 张全录


责任编辑: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