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武汉努力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

  • 来源:长江日报
  • 王恺凝
  • 话题
  • 分享

  7月25日,因疱疹性咽峡炎引起发烧,小萧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她惊讶地发现,一年前还是一栋仅有一层楼的老旧建筑,如今已建成3层楼,功能分区明确,设备齐全先进,患者挂号、检查、治疗等都可“一站式”完成。

    “发热门诊‘改头换面’,是武汉疫后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举措之一。”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我市制定了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5个配套文件,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为“努力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

    ■ 建体系,多点触发红橙黄蓝4级预警

    去年6月,市委召开十三届九次全会,对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民生要事、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被重点推进。

    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审议的《中共武汉市委常委会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发现,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已建成,与国家、省、市45个系统实现数据互通,汇集913家在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3家市直单位涉疫数据,接入622路重点场所监控视频设备,实现数据“同城同管”和“人物地”全覆盖。

    在武汉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设有一块电子大屏幕,技术人员打开电脑上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电子大屏幕上即可显示武汉的实时预警信息。全市有多少人体温异常、有多少人到药店购药、具体到哪家医院的门诊情况,都一目了然。我市部署了建立症候群、境外及中高风险地区来(返)汉人员、重点从业人员、环境、货物及食品、传染病等13类风险监测指标,发现风险自动分为红橙黄蓝4级预警,实时触发风险摸排核查、应急事件处置、应急资源调度等闭环工作。

    疫情常态化防控开展以来,我市实行“日监测、周研判、月报告”制度,强化传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及其他不明原因疾病监测、风险研判和预警。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每日自动实时比对各类数据500余万条、监测人数达182.5万人,日均排查各类风险9000余条。

    一年以来,武汉坚持“人物地”同防,严格落实入境人员和国内重点地区来(返)汉人员闭环管理措施,落实以武汉为第一入境地和第一存储地进口冷链食品、高风险货物全覆盖检验检疫、预防性消毒,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集中隔离点等实施“红区”管理,坚持每天对农贸市场、公共厕所、交通工具、快递站点等重点部位外环境进行抽样检测,对口岸场站、交通物流、冷链食品等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大力推动全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2020年5月18日以来,全市已连续14个月无新增本土病例。

    ■ 补短板,全面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实施意见》出台之前,由华中科技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院长方鹏骞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展开大规模现场调研实地走访,倾听意见。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吴清明牵头的“疾控体系建设”研究子团队花费两个月时间,走访了我市所有市、区疾控中心,找出漏洞:“疾控网络不健全,能力尚有欠缺,硬件设施较为落后,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联系不紧密,医防融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启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动建立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区疾控中心为枢纽、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为网底的紧密型疾病防控三级网络。探索建立市、区疾控中心有机整合,以区疾控中心为职能主体,以市疾控中心为决策智库和技术支撑的工作模式。

    为做优做强市疾控中心,我市推动市疾控中心建成突发传染病病原检测实验室,配置超高通量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移动核酸检测车6辆,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一锤定音”的快速检测和识别能力。

    此外,我市还挂牌成立武汉预防医学科学院,建立高端智库,外聘31名专家;成立疾病负担、医学媒介生物和新型污染物暴露效应等3个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生院教学实践基地,承担公共卫生硕士、中国现场流行病学项目等实践教学任务,开展武汉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针对疾控机构人才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市卫健委积极争取增加市疾控中心的编制、高级职称比例,并增加领导班子职数。目前,市卫健委核增公共卫生总师1名、内设机构1个、行政编制6名。各区疾控中心比照实施,市疾控中心及部分区疾控中心合计增编135名。

    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我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建成中心城区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农村地区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基本药物、一般诊疗费、政府指导价、医保报销政策等。此外,全市1569个家庭医生团队全部加入社区防控网格,对辖区疫情防控实施分片服务管理。 

    ■ 硬支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均改造到位

    今年初,武汉市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该项目总投资4.6亿元,主要建设P3实验室、P2实验室、动物实验室等,预计两年后交付使用。15个区级疾控中心也正在新改扩建,江岸、江夏等5个区已竣工,江汉、东西湖等9个区正在施工,新洲区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各区疾控中心新改扩建后建筑总面积将增加近1倍。13个行政区疾控中心建成P2实验室63个,取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仪器设备配备已达到国家标准。

    去年7月20日,我市同时开工建设“四区两院”重点项目。“四区”指蔡甸、江夏、新洲、黄陂等4个新城区各新建1家“平疫结合”、常备床位1000张的三甲医院,预计今年内完工启用;“两院”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质子医学中心,将于2年至5年内完工启用。项目建成后,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更加合理的同时,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发热门诊是防疫最前哨。2020年4月起,我市分批对全市需要改扩建的62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34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目前均已改造到位。全市20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设立预检分诊点,开展发热哨点建设,结合防控需要采购配置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智能健康服务包等。

    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强弱也是一座城市卫生应急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全市共建成急救站85家,包括中心城区64家、新城区21家;建成空中急救站1家。全市共配备院前医疗救护车606辆,其中负压车66辆。我市在60家医院部署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终端,初步实现了急救中心、救护车、医院三方急救信息的互联互通。

    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责任编辑: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