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看”电影玩乐器有生活向导

  • 来源:长江日报
  • 李慧紫
  • 话题
  • 分享

    《流浪地球》吸引了十多名视障人士前来“观影”。

    通讯员刘倩 供图


    “刘启抓起妹妹的手,走向了通往地面的电梯,随着电梯急速向上移动,温度计显示,地表温度已达到零下80多摄氏度……”张爹爹听到这里侧过头。1月12日上午,一场特殊电影放映会在江岸区二七街支农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开展,电影《流浪地球》吸引了10多名视障人士前来“观看”。

    这个盲人居住点位于江岸区二七街支农社区的武汉新光机械厂两栋7层楼的盲人宿舍,新光机械厂是一个福利工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盲人集中到该厂,并在此安家。经过40多年的岁月变迁,最初126户盲人家庭变为现在的19户,共有33位盲人,昔日的盲人居住点正在消失。

    “我也能享受看电影的乐趣”

    120分钟时长的电影,解说员的解说词与画面融为一体,牵动着在场每位盲人朋友的情绪,随着剧情起伏观众发出笑声和“啧啧”的叹息声……

    电影放映结束,78岁的张爹爹说,虽然此前参加过盲人电影放映活动,但“看”科幻片还是头一次,“很激动,里面有好多高科技的声音还真挺新鲜。”

    张爹爹记得,以前单位经常发电影票,去过几次电影院。有一次看的是喜剧片,电影里有很多搞笑的镜头,整个剧场笑声不断,但因为大量的喜剧镜头都没有对白,他一点笑的感觉都没有,头脑一片空白。而这次,他“看”得很开心,“因为我看懂了,看完整了。整个电影看完后,我没有感觉到什么障碍。我像健全人一样享受到了看电影的乐趣。”

    支农社区书记张斯辉介绍,请盲人“看”电影,是支农社区助残服务队为丰富盲人居民业余生活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已连续开展4年。他们还组织医务人员、社工、志愿者、下沉党员为盲人开展爱心探访、义诊、便民理发、家电维修等公益服务。关注日常生活需求之外,服务队还经常组织盲人居民外出到花博汇等地游玩。

    她成了视障老人的“双眼”

    “我身上的棉裤就是徐师傅帮我裁剪的,这几天天冷正好用得上。”84岁的董婆婆虽然看不见棉裤的颜色,但是她能感受到棉裤特别合身。

    董婆婆亲切称呼的“徐师傅”叫徐东方,是武汉晚晴枫养老助残中心的一名照护员,至今,徐东方为董婆婆服务了近十年。徐东方嗓门大,性格开朗,脸上带着笑,老人们都愿意跟她拉家常。“很多人以为上门帮老人把卫生做好了就完了,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稍微空闲下来,徐东方就会和他们聊聊天,有时还会把微信上的文章念给这些老人听。

    2011年,武汉为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残疾人每周提供5小时居家服务纳入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从那时起,受江岸区残联委托,徐东方和同事们就来到支农社区盲人宿舍,为辖区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服务。根据重度残疾人的需求,照护员为他们提供上门护理、外出办事和陪同、居家清洁、代买代购、康复照料等。

    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再加上眼睛失明,盲人们一般很少外出。以前没有照护员照料的时候,不少盲人要外出,就约在一起手牵着手沿着人行道往前探路,这样可以让其他行人和车辆注意到,也能彼此有个照应。有了照护员看护后,盲人们外出方便多了。“有时想去公园走一走,徐师傅就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往前面走。”董婆婆说,每到台阶或路面不平,徐师傅都会叮嘱她要小心、注意抬腿。

    自发学习乐器,生活充满希望

    随着盲人的儿女们长大成人并走向社会,年事已高的盲人思及儿女难免孤独、苦闷。为了缓解这种心理,老人们自发学习乐器,成立的文艺小组,大家相约聚到一起,吹拉弹唱。

    每天下午,二楼临街的窗户里总有悠扬的笛声传出,这户居住的是73岁的郭开明和他的老伴儿。

    郭开明天生眼盲,但他从小自立自强,进了新光厂后,他从一名工人当上了车间主任。聊到过往,老人的思路非常清晰: “那个时候,盲人生产出来的自行车座,还被评为了全国优质、免检产品。当时沈阳还派人来参观,他们看到现场后都说,盲人能掌握机械,完全是奇迹。”郭开明得意地讲起这些。

    下岗后,郭开明还自己开过工厂,直到将儿女抚养成人,他才真正退休。三年前,闲不住的他重拾小时候的爱好——吹横笛,如今已会几百首曲子,每周还会和大家一起演奏。

    拨打手机对郭开明来说也非难事。当记者把手机号报给老人,他可以迅速摸着按键进行存储,微信里还有近百位好友。

    郭开明说,尽管生活在黑暗中,但却始终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他们的心中,“日子是光亮的”。

    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通讯员刘倩


责任编辑: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