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2017年债市净融资额大降33% 发债成本与贷款成本倒挂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话题 贷款融资
  • 分享

在经历了2015-2016年的大牛市之后,债券市场在2017年正逐步走向冷静。

2017年是债市极不平静的一年,在金融强监管和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债券市场“很受伤”。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12月25日,整个债券市场净融资额同比去年大降33%,其中信用债(统计口径为公司债+企业债+中票+短融)净融资额的萎缩幅度更是高达92%。

与债券融资规模大幅萎缩相呼应的是贷款数据超预期。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债券业务人士及宏观分析人士了解,今年市场发债成本与贷款成本倒挂,很多企业放弃发债转而寻求银行贷款。

“前两年债市增速太快,今年直接融资额萎缩的主要是去杠杆大环境下的暂时性现象。往后从银行利差角度来看,贷款的成本会提高,发债的吸引力将逐渐恢复,直接融资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太和智库研究员张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信用债净融资额降92%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12月25日,2017年债市的总发行量为4.04万亿,到期偿还量为2.88万亿,净融资额为1.11万亿,相比2016年的1.66万亿减少33%,也低于2015年的1.31万亿。

非金融企业的信用债融资额萎缩更为明显。据记者统计,2017年截至12月25日,包括公司债、企业债、中票和短融几个品种在内的信用债总发行量为4.77万亿,相比去年的7.81万亿减少39%;净融资额仅为2405亿,相比去年的3.02万亿大降92%。

相比之下,2015、2016年的发债速度可谓“高歌猛进”。这两年的信用债发行量分别同比增长49%和33%,净融资额分别同比增长了42%和17%。

“2015年和2016年是信用债发行的大牛市,而现在不管是成本上还是审批流程上来看,发债都明显更困难了。以前发一只债券可能一两个月就批下来了,现在很多估计要超过一年;以前审批反馈都不怎么提问,现在一次可能要问五六个问题。”一位券商机构的债券承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债券市场大量违约事件发生后,对今年的发债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导致整个债券市场利率上升、发债成功率下降,发债成本与贷款成本倒挂,大量取消发债的案例。

据记者统计,2017年截至12月25日,未成功发行的债券规模达到1.19万亿,比去年全年的1.02万亿增加17%,2015年则只有1878亿债券未能成功发行。违约方面,2016年是债券违约的高峰期,共计67只债券违约;据海通证券统计,截至11月底,今年有24只公募债券实质性违约。

从债券市场利率走势来看,整个市场的利率中枢大幅上升,10年国债收益率触及4%的高点,多个品种的信用债发行利率已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目前,评级为AA+的银行间中票收益率已经达到5.38%,为2014年12月份以来的最高值;评级为AAA的企业债到期收益率为5.27%,为2014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值。

融资阶段性转向贷款

与债市融资大幅萎缩相呼应的是,贷款数据超预期。央行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2万亿元,环比、同比都实现大幅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万亿元,较上月提高0.56万亿元。社融规模回升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贷款的高增长,而企业中长贷增长迅速增加,一方面是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则是表外融资和债券融资受阻的情况下,转向银行表内。

高玉伟对此解释,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和贷款市场相对割裂,利率传导不顺畅,在债市利率大幅抬升、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两种融资渠道成本倒挂,企业自然更倾向于选择贷款融资。

一位银行对公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企业的贷款需求很旺盛。发债与贷款相比,融来的资金使用上受到的监管限制更多,现在企业表面的发债成本都在5%以上,而实际成本更高,加上通道费等各种费用后大概高出20%-30%,企业更有动力选择贷款。

张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债市融资萎缩、贷款回升,在金融去杠杆的大环境下是正常现象。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要回表,但又不可能短期内发生变化,只能选择用贷款置换原来的直接融资,满足当前的监管要求。不过,这只是去杠杆背景下暂时性的逆市场化行为,“贷款融资渠道存在明显的利率歧视,而且几乎没有议价空间,民营企业贷款成本过高,国企贷款相对容易,甚至没有多少贷款需求的国企却拥有大量的额度。作为直接融资的债市利率则是随行就市,虽然也有成本上的区别,但那是市场的选择。”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在利率上升的大背景下,银行贷款的利差越来越窄,贷款成本会逐渐攀升。与年初相比,一些银行在年末的综合成本大约上升了100-200bp,按这种模式很难维持银行长期的生存和发展。“预计2018年贷款不会再像今年这样大幅增长,债市的吸引力会逐步回升,不过现在剔除基建和房地产的生产性投资很弱,总体需求并不大,整个市场都要适应缓慢平稳的增长节奏,而不会再有前两年那样的速度。”张超指出。

责任编辑:王文静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