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汉口江滩十里芦花惊艳长江主轴

  • 来源:长江日报
  • 话题 汉口讲坛芦花
  • 分享

秋冬季节,汉口江滩苍苍十里蒹葭铺满江畔,成为长江主轴最壮美的自然城市景观。26日,第九届芦花节开幕,《诗经》中描述的意境相隔两千年再次呈现于汉口江滩三阳广场。

 背靠长江,在阳光的映衬下十里芦花白胜雪。11月26日上午10时,江汉区大兴路小学10位学生走上舞台,他们身着汉服,手持“竹简”,现场朗诵《蒹葭》,为汉口江滩十里芦花增添诗情画意。

从先秦时期的《蒹葭》到唐朝时期的《晚泊牛渚》《江村即事》,每一首诗表达的芦苇文化不尽相同。该校语文老师张靖说:“在芦花节上入情入景地朗诵,能够让学生熟悉芦花,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我早上6点就醒了,就像是被芦花精灵叫醒一样。”大兴路小学五年级学生张馨怡说,第一次见到成片芦花盛开,非常漂亮,微风拂来,芦絮飘飘,如临仙境。

“原来芦花还有这么多内在美!”在听学校生物老师郭永伟讲述芦花防洪净水、入药治病等用途之后,学生贺加贝对芦花充满了敬佩之情,“芦苇经常用自己细小的身体去帮助别人,以后我要学习芦苇这种精神。”

“以前经常来江边看芦花,却不知道芦花还蕴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市民曹杰说,“今天芦花节让我开阔了眼界,以后要常跟女儿讲讲芦花文化。”

“芦映江滩”为长江主轴景观加分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澄江静如练,江风拂过,芦苇发出“沙沙”声响,“芦映江滩”勾勒出的宁静苍远壮美为规划建设中的长江主轴景观加分。26日芦花节开幕式上,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湖北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余和祥为大家主讲“蒹葭芦荻之美与大武汉的长江景观文化”,从芦苇的文化意蕴、意象中探究人生喜怒哀乐和审美情趣。

余和祥说,荻芦蒹葭的自然属性,带给人们 “野”“冷”“远”“静”等文化特征,芦苇野生的特性赋予人以文学联想,人们用荻芦蒹葭表达社会化的野趣、粗放、蛮犷的境遇;荻芦蒹葭的“冷”,则赋予了它清冷、寂寞、萧寒、苍凉的感受,它像一个清高、脱俗的人,带给人们内心安静、清寂的意绪;而其中“远”的特征,则代表着远离红尘纷扰,偏处荒陬,人莫与闻,逍遥自得,赋予极其丰厚的人类思想中的价值观照和宗教启悟。

当人不得志、贫穷寂寞之时,往往就会借助芦苇和它所处的寒荒环境寄托无限的愁思和莫名的惆怅,“蒹葭之思”并非人间饮食之苦,它表达的是一种人生况味,人经历岁月的沉淀有了阅历后,对生活、自然、宇宙有一定领悟感触,借芦苇抒发人生迷茫、无助、无可奈何甚至地老天荒的苍茫之感。每当人们处于萧寒寥落的情绪时,在长江边芦苇中走一走、转一转,可以消解凡尘的俗念,平熄执着的识想,红尘中看不开、想不通的事,在江滩芦苇滩看一看,走一走后就会万念皆息,俗烦俱消,这正是芦苇的文化意象带给美学的联想与感悟,也是蒹葭哲思带给人间的格外功能价值。

余和祥认为,作为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武汉,滚滚长江,滔滔汉水穿城而过,长江汉水不仅馈赠妖娆多姿的两岸江滩景观,还给予武汉全球罕见的独特文化优势,武汉市民应珍惜这份大自然遗产和中国传统中蕴含的文化优势,生活在武汉的每位市民都可以当胜景的导游,做文化的大使,向外地客人介绍江滩蒹葭文化。

市水务局武汉江滩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芦花是城市宝贵资源,武汉规划优化长江主轴,打造“交通轴、经济轴、文化轴、生态轴、景观轴”,芦花资源体现生态性和景观性,在世界大城市罕见,举办芦花节,邀约市民赏芦、拍芦,搭建一个平台,彰显城市魅力,唤醒市民对城市和江滩的热爱。

芦花插花艺术,彰显市民生活美学

三五枝白色的芦苇,二三朵紫色、黄色的菊花,一截峻奇的檀木加上江滩就地取材的野草、土壤、石头,不到半小时,一件名为“山水相依”的芦花插花作品便呈现在市民面前。上午11时,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花木盆景协会插花分会副会长苏艳玲带领团队以芦花为花材,现场表演中国式插花,将东方插花的意境之美与芦花文化完美融合。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讲求线条与意境美,追求自然造型。苏艳玲边创作边讲解:“芦花挺拔刚直,不畏严寒在秋冬季绽放,将芦苇的挺拔刚直与菊花的高洁相互交融,与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精神一致。”

“以前看过日式插花,却不知东方插花发源于中国。”市民尹丽一下子“迷上”了汉口江滩十里芦花,“今天静下心来看芦花插花很放松,真是太美啦!”

责任编辑:黄意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